...長),滿洲國外交部政務司長神吉正一。西北地區防衛司令官即騎兵集團長深感騎兵...歷史主題·日俄戰爭、日蘇中立條約、蘇日戰爭·滿洲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東清鐵路、 ...
日蘇邊界衝突(俄語: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ие Пограничные Конфликты、日語:日ソ国境戦争)是指從1932年—1939年間,蘇聯及其衛星國蒙古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大東亞共榮圈之傀儡政權滿洲國之間的一系列邊界衝突。
在佔領滿洲國及朝鮮半島後,日本轉而有意奪取對蘇聯領土,日本皇軍與蘇聯紅軍因而在中國東北頻繁地爆發衝突。此衝突在《日蘇中立條約》簽署後暫停,直至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
1932年9月15日簽署《日滿議定書》。第二條規定:「滿洲國及日本國確認對於締約國一方之領土,及治安之一切之威脅,同時亦為對於締約國他方之安寧及存立之威脅,相約兩國協同當防衛國家之任,為此所要之日本國軍駐紮於滿洲國內。」以該議定書為基礎,日滿軍事協定委員會制定了《日滿守勢軍事協定案》,規定當一方或雙方遭到第三國侵略時,兩國軍隊將在日本國軍事指揮官的統一指揮下行動。1932年起,日軍開始以四年計劃旨在充實駐滿洲兵力、改善裝備等應急的軍備建設。[1]
蘇軍從1933年春開始構築堅固的邊境陣地,並開始增兵。1934年6月,遠東蘇軍有11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650輛坦克、500架飛機,總兵力約23萬;日軍駐滿兵力只有3個師、1個機械化旅、騎兵集團、3個獨立守備隊、約80架飛機,兵力約5萬人,加上日軍駐朝兵力,也不及遠東蘇軍的十分之三。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認為,在與蘇軍遠東兵力的對比上,駐滿洲和朝鮮的兵力至少要始終保持相當於蘇軍的十分之八,並儘早將航空兵力增強到相當干蘇軍十分之八的水平;以此為目標,迅速擴充軍備。[1]
1935年初,關東軍在滿洲國西北地區(呼倫貝爾)的軍事部署基本就緒,關東軍直屬騎兵集團下轄騎兵第1旅團、騎兵第4旅團,由笠井中將指揮,不斷在滿蒙邊界製造軍事挑釁摩擦,試探外蒙古軍事實力和政治態度。1935年1月,蒙滿雙方爭奪哈拉哈廟的所有權,發生武裝衝突,日軍出動駐海拉爾的騎兵部隊,未經交火就占領了哈爾哈廟,日本將這次武裝衝突稱為「哈爾哈廟戰鬥」。1935年日蒙之間發生了176次邊境軍事衝突。經日蘇交涉,滿蒙雙方在1935年6月至1937年9月在滿洲里召開「滿蒙國境會議」,解決雙方邊界線問題,史...
雲林縣私立慈愛老人養護所
「雲林縣私立慈愛老人養護所」屬於私立機構,位於雲林縣斗南鎮,負責人為蘇日長,以下為「雲林縣私立慈愛老人養護所」詳細資...